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,传承中华文化,绝不是简单复古,也不是盲目排外,而是古为今用、洋为中用,辩证取舍、推陈出新,摒弃消极因素,继承积极思想,以古人之规矩,开自己之生面,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显然,这一阐述的理论视角,是建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上,对中华文化之传承与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出的理论阐述。
十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,阐述了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命题,创造性地回答了文艺繁荣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、方向性的问题。此后几年,总书记又相继在若干重要会议和场合,就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新时代文化建设等发表重要讲话,内涵丰富,论述深刻,指导和影响了当代戏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,其思想启迪作用,尤其显著。
戏曲的历史积淀与厚重财富,注定了它有着天然的纵向传承使命,替祖师爷传道是嵌入很多戏曲人灵魂深处的行业操守。比如京剧,从上世纪上半叶倡导保护国剧,到下半叶提出的推陈出新继承发展等,虽有寄予戏曲艺术担负时代使命的意味,但也蕴含着对戏曲纵向传承失格与失落的深切隐忧。
对此,出席了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尚长荣曾对媒体感慨,总书记的讲话就像是一颗定心。
出于本能的剧种生存意识,各戏曲剧种,大体如此。戏曲行业关于艺术传承的基本理念,在整体上还囿于戏曲行业本体,乃至搁浅在一个剧种,纠结于一个行当或流派。更有甚者,从自身认知的局限去揣摩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,生造出继承与发展孰先孰后之问。
戏曲与时代的关系,在各个时期虽会被呼唤,亦有付诸实践的艺术行为,却也容易被时事性的功利诉求所影响。究其原因,不免有对戏曲传承工作的认知与思考偏于狭窄,盘桓在就戏曲论戏曲的逼仄空间,而忽视了戏曲本体需要现代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支撑的内在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