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0天,中国以“冰上高铁”般的速度,将亚冬会的经济与文化效益,推向了新的高度,更检验了中国冰雪产业的底色。
2024年8月末的北京暑气未消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到了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的邀请,参与竞标主火炬塔设计项目。
当清华美院团队交出“雪韵丁香”火炬塔终稿时,哈尔滨的土建窗口期只剩十来天——混凝土浇筑必须在零摄氏度以上完成。“一般在10月中下旬,就很难再做土建施工了。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范寅良回忆道。
时间紧迫,马赛院长组织教授范寅良、张雷和博士后任旭超及硕士研究生张伯宁、刘泽平等成员,开启奋战模式。
时间被压缩到极限:团队每天迭代方案,20套初稿筛选至10套,最终定稿的灵感源于哈尔滨市花——丁香花与冰雪的融合。“五瓣丁香既象征幸运,又承载冰雪运动的凌厉感。”范寅良表示,哈尔滨方面的要求并不复杂,首先是永久火炬塔,其次是要体现哈尔滨的冰雪文。
2024年11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《意见》”),明确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.2万亿元;到2030年,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.5万亿元。
而彼时施工设计图纸尚未完全定型。于是,土建团队按最高安全标准“盲建”,钢材厚度、桩基深度全部加码,“宁可冗余,不可延误”——这是与自然法则的硬碰硬。
回过头来看第九届哈尔滨亚冬会,从申办成功到开幕,每一天都可以被解剖成精确到秒的KPI:往届亚冬会平均筹备4年,哈尔滨只有1年零7个月;冬奥会主火炬台“大雪花”设计耗时整整3年,“雪韵丁香”从设计、加工到打桩、安装,用时不足百天;亚布力滑雪场,101台造雪机日夜轰鸣,70位工人60天造雪120万立方米……